Local Heroes: Taiwan New Wave Cinema 3
2024/08/06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File format
EPUB fixed layout (236MB), fit in large screen and Pubook
Pages
280
ISBN
9786269829668
Series
潮浪群雄

2024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3》
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
「鑽木取火,終於冒煙了!」
――侯孝賢, 1989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悲情城市》獲獎感言
黃建業(影評人、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兼任副教授)
劉振祥(攝影師、《戀戀風塵》劇照)
鴻鴻(劇作家、導演)
馬欣(影評人)
馬世芳(作家)
李桐豪(作家)
——齊聲推薦
回頭看新浪潮導演,他們是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看自己的土地。台灣有許多社會現象沒有被深刻反省,新浪潮導演會去反省自己和土地的關係、國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
——廖慶松(電影剪輯師)
我不是天才,但是何其幸運,在人生最絕望的時刻,卻遇到了成群結隊而來的天才,為了彼此深信的理想,不計較個人利益互相扶持前進這樣幸運的事情,人生只會有一次,當然會念念不忘。
——小野(文化部部長、劇作家、原中影公司製片企業部副理企劃組組長)
小莊的《潮浪群雄1》無疑是敍説臺灣新電影運動,最趣味盎然的一本書。這不單只因為它是漫畫,更特別的是它重現了80年代有趣的政治、社會、文化氛圍。書中人物活靈活現,突出經由細致觀察的角色個性,情境撰述充滿戲劇性和幽默感。簡而言之,這份追懷不濫情地勾勒出鮮活的年代生活圖像,是它最難能可貴之處。――黃建業(影評人、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兼任副教授)│Openbook漫畫評論
「我不是要畫傳統的英雄敘事,而是這群平凡認真的人怎麼相遇與合作的故事。如果說沒有一個人是單獨存在的,台灣新電影也不是單獨存在的。社會各領域不甘於守舊的驅動力默默匯流,海平面上才能竄出這道浪。」――小莊
本書的開始――電影與漫畫的交會
小莊提及,當年他們和侯孝賢的公司位於同一棟公寓,五樓剪接室有兩間,他在剪廣告,隔壁就是廖慶松在剪吳念真的《多桑》(1994)和萬仁的《超級大國民》(1995)。那是1990 年代初期,新電影導演們漸漸出頭後,開始有廠商指名找這些導演拍廣告,但短秒數的廣告敘事和電影的不同,這些電影人花了不少時間才適應。
為什麼想畫這些電影工作者?小莊對那段時光很想要記錄下來,遂開始研究資料,他意識到,「小野和吳念真,兩個非本科生進入當權者轄下的中央電影公司(中影),做體制不樂見的事,最後各路天才出面幫忙,凝聚成一個浪潮。」深刻覺得這是一個熱血勵志故事。
然後開始提案,作田調,寫腳本大綱,他以報導方式處理,安排電影工作者相關人物出場,最重以3集完成《潮浪群雄:那些做電影的人》。
時代背景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第3集內容介紹】
Scene 16《海灘》與《風櫃》的交會
侯、楊兩位導演,同處剪接,互相觀摩惺惺相惜,廖桑忙翻
《海灘》片長太長,明總智取片商
《風櫃》慘淡下片,侯導聽楊德昌建議,將古典音樂放放入,重新配樂
Scene 17「法國電影筆記」與「楊士琪」的過世
1984年阿薩亞斯因陳國富建議來到台灣,陳與「楊士琪」爭論,選擇影片推介,之後阿薩亞斯在《電影筆記》中以大篇幅介紹台灣新電影給歐洲,5月楊士琪因氣喘去世,她僅跑了九個月的影劇線……
Scene 18「明驥功成身退」
1984年7月,明驥兩任期滿下台,眾人歡送,敬告小野自己保重,林登飛繼任。
小野遞出辭呈,被林登飛挽留。
Scene 19《玉卿嫂》抬腿了
新聞局欲刪減《玉卿嫂》的床戲。最後《玉卿嫂》獲得金馬三項獎。
當時新電影的導演們在金馬獎結束後,都會聚集在楊德昌家,侯導答應當楊德昌的製片。
Scene 20《青梅竹馬》一切為兄弟
侯孝賢在《青梅竹馬》賣房三百多萬(台幣)籌拍攝費用。
侯孝賢引介蔡琴給楊德昌,成為女主角。
上映票房淒慘四天下片,當時媒體對新電影越來越不友善,觀眾也逐漸流失……
Scene 21《超級市民》家醜不可外揚
1985,萬仁《超級市民》險遭到禁演,後來修剪過關,底片要寄送到香港時,竟然被新聞局官員追到機場,經檢驗後又再剪去八處才得以放行。
Scene 22《我這樣過了一生》教訓與論戰
《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以行銷的角度說服楊惠姍在戲中增胖20幾公斤,卻因超時且超支,遭到中影無預警喊停。電影處的處長公然說:「要給他教訓。」此片不但賣座且在金馬獎大獲全勝。
1985年8月,侯孝賢《童年往事》上映,票房不佳,影評兩極引發論戰。新電影論戰不斷延燒……
Scene 23 《戀戀風塵》
侯導求助詹宏志。建議先拍與中影合作的《戀戀風塵》,由於覺得《戀》的人物太單,找來吳念真幫編劇,最後定調以吳念真的故事為藍本。
李屏賓的最後一幕的天光雲影,意外成就絕美時光,獲得日本好評。
Scene 24《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出一口氣
小野出席中影舉辦柯一正新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宣傳預算會議,與不願配合的業務部吵架
上映後狂賣3500萬元,一共演了21天,替悶了許久的新導演們出了一口氣。
立刻又有影評人指出,這些新導演向票房妥協,拍出了討好觀眾的電影。
Scene 25 誰是恐怖份子?
小野與楊德昌在籌拍過程不停爭吵、拍攝過程也是爭吵不斷,甚至要求小野要
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
「鑽木取火,終於冒煙了!」
――侯孝賢, 1989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悲情城市》獲獎感言
黃建業(影評人、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兼任副教授)
劉振祥(攝影師、《戀戀風塵》劇照)
鴻鴻(劇作家、導演)
馬欣(影評人)
馬世芳(作家)
李桐豪(作家)
——齊聲推薦
回頭看新浪潮導演,他們是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看自己的土地。台灣有許多社會現象沒有被深刻反省,新浪潮導演會去反省自己和土地的關係、國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
——廖慶松(電影剪輯師)
我不是天才,但是何其幸運,在人生最絕望的時刻,卻遇到了成群結隊而來的天才,為了彼此深信的理想,不計較個人利益互相扶持前進這樣幸運的事情,人生只會有一次,當然會念念不忘。
——小野(文化部部長、劇作家、原中影公司製片企業部副理企劃組組長)
小莊的《潮浪群雄1》無疑是敍説臺灣新電影運動,最趣味盎然的一本書。這不單只因為它是漫畫,更特別的是它重現了80年代有趣的政治、社會、文化氛圍。書中人物活靈活現,突出經由細致觀察的角色個性,情境撰述充滿戲劇性和幽默感。簡而言之,這份追懷不濫情地勾勒出鮮活的年代生活圖像,是它最難能可貴之處。――黃建業(影評人、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兼任副教授)│Openbook漫畫評論
「我不是要畫傳統的英雄敘事,而是這群平凡認真的人怎麼相遇與合作的故事。如果說沒有一個人是單獨存在的,台灣新電影也不是單獨存在的。社會各領域不甘於守舊的驅動力默默匯流,海平面上才能竄出這道浪。」――小莊
本書的開始――電影與漫畫的交會
小莊提及,當年他們和侯孝賢的公司位於同一棟公寓,五樓剪接室有兩間,他在剪廣告,隔壁就是廖慶松在剪吳念真的《多桑》(1994)和萬仁的《超級大國民》(1995)。那是1990 年代初期,新電影導演們漸漸出頭後,開始有廠商指名找這些導演拍廣告,但短秒數的廣告敘事和電影的不同,這些電影人花了不少時間才適應。
為什麼想畫這些電影工作者?小莊對那段時光很想要記錄下來,遂開始研究資料,他意識到,「小野和吳念真,兩個非本科生進入當權者轄下的中央電影公司(中影),做體制不樂見的事,最後各路天才出面幫忙,凝聚成一個浪潮。」深刻覺得這是一個熱血勵志故事。
然後開始提案,作田調,寫腳本大綱,他以報導方式處理,安排電影工作者相關人物出場,最重以3集完成《潮浪群雄:那些做電影的人》。
時代背景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第3集內容介紹】
Scene 16《海灘》與《風櫃》的交會
侯、楊兩位導演,同處剪接,互相觀摩惺惺相惜,廖桑忙翻
《海灘》片長太長,明總智取片商
《風櫃》慘淡下片,侯導聽楊德昌建議,將古典音樂放放入,重新配樂
Scene 17「法國電影筆記」與「楊士琪」的過世
1984年阿薩亞斯因陳國富建議來到台灣,陳與「楊士琪」爭論,選擇影片推介,之後阿薩亞斯在《電影筆記》中以大篇幅介紹台灣新電影給歐洲,5月楊士琪因氣喘去世,她僅跑了九個月的影劇線……
Scene 18「明驥功成身退」
1984年7月,明驥兩任期滿下台,眾人歡送,敬告小野自己保重,林登飛繼任。
小野遞出辭呈,被林登飛挽留。
Scene 19《玉卿嫂》抬腿了
新聞局欲刪減《玉卿嫂》的床戲。最後《玉卿嫂》獲得金馬三項獎。
當時新電影的導演們在金馬獎結束後,都會聚集在楊德昌家,侯導答應當楊德昌的製片。
Scene 20《青梅竹馬》一切為兄弟
侯孝賢在《青梅竹馬》賣房三百多萬(台幣)籌拍攝費用。
侯孝賢引介蔡琴給楊德昌,成為女主角。
上映票房淒慘四天下片,當時媒體對新電影越來越不友善,觀眾也逐漸流失……
Scene 21《超級市民》家醜不可外揚
1985,萬仁《超級市民》險遭到禁演,後來修剪過關,底片要寄送到香港時,竟然被新聞局官員追到機場,經檢驗後又再剪去八處才得以放行。
Scene 22《我這樣過了一生》教訓與論戰
《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以行銷的角度說服楊惠姍在戲中增胖20幾公斤,卻因超時且超支,遭到中影無預警喊停。電影處的處長公然說:「要給他教訓。」此片不但賣座且在金馬獎大獲全勝。
1985年8月,侯孝賢《童年往事》上映,票房不佳,影評兩極引發論戰。新電影論戰不斷延燒……
Scene 23 《戀戀風塵》
侯導求助詹宏志。建議先拍與中影合作的《戀戀風塵》,由於覺得《戀》的人物太單,找來吳念真幫編劇,最後定調以吳念真的故事為藍本。
李屏賓的最後一幕的天光雲影,意外成就絕美時光,獲得日本好評。
Scene 24《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出一口氣
小野出席中影舉辦柯一正新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宣傳預算會議,與不願配合的業務部吵架
上映後狂賣3500萬元,一共演了21天,替悶了許久的新導演們出了一口氣。
立刻又有影評人指出,這些新導演向票房妥協,拍出了討好觀眾的電影。
Scene 25 誰是恐怖份子?
小野與楊德昌在籌拍過程不停爭吵、拍攝過程也是爭吵不斷,甚至要求小野要
Bundle and Save
Details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Product review was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