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以幽默的筆調,結合心理、腦科學、溝通與社會觀察,點出當代生活缺乏聆聽的嚴重性,堪比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進階版。
●剖析「發聲-聆聽」的雙向機制,讓讀者重新認識聆聽行為背後的理論、真實情境,進而自我調整,提高認知的敏銳度。傾聽不只是保持沉默,主動傾聽才是溝通的王道。
聆聽才是溝通的王道
但為什麼我們失去了聆聽的能力?
在工作場合上,主導對話才能出頭。
在社群媒體上,敘述力決定個人魅力。
交際應酬時,人人都在搶話說。政治人物也一樣。
我們從不好好聽人說話。
也沒人好好聽我們說話。
真正的聆聽表現在你如何回應──
你是否正確理解對方的發言?
你是否明白對方的情緒?
{獻給曾經被誤解,以及覺得被誤解的人}
◆內容簡介
──到底有誰在聽你說話?
《紐約時報》撰稿人凱特‧墨菲詢問了來自五大洲的受訪者這個問題,卻迎來一片尷尬的沉默。大家想不出如今還有誰可以真正專心聆聽,而不恍神、瞄一下手機,或急著插話、表達意見。許多人自認並非善解人意的聆聽者,大多數人更無法描述何謂合格的聆聽者。
現代數位科技讓我們隨時都能與人溝通交流並產生連結。然而,周圍似乎沒有人認真傾聽,甚至也不知道如何傾聽。於是,交談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的同時,我們卻反而更寂寞、更孤立,也比以往更無法容納異己。本書作者凱特‧墨菲的工作就是聽人說話,她想探究這樣的結果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在這本發人省思、幽默有趣的著作中,作者深入探討我們為什麼不聽人說話、缺乏傾聽能力對我們有何影響,而我們又該如何扭轉這樣的趨勢。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傾聽的心理學、神經學和社會學原理,也帶我們認識當今最擅長傾聽的專家,包括中情局探員、焦點團體主持人、酒保、廣播節目製作人,還有頂尖家具銷售員。書中有文化觀察,有科學研究,也鼓勵人採取行動,並提供許多實用的建議。
作者發現,聆聽者乍看是對話中溫順的一方,實際上卻處於溝通中更有力量的位置。只要願意傾聽,就會學到新東西。聆聽,是與他人連結、合作、感同身受、談戀愛的基礎,說到底,也是我們每天選擇去做或不做的事。聽人說話顯得勢在必行,但是聆聽能力的優劣、選擇聽誰說話、在什麼情境下聆聽,在在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要走的人生道路。
◆本書特色
★在資訊爆量的年代,交流看似容易,人卻更加孤立。人人都會說,但不見得會聽。
★筆調輕鬆、沒有艱澀的理論,以生活化的案例,逐步闡釋有效聆聽的關鍵與情境,找回傾聽的動機。
★擴展聆聽能力,才能掌握準確的訊息、適切地反應,也是許多領域的生存法則,甚至是經營伴侶、家庭關係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除了傾聽他人,也要能夠傾聽內在的聲音,辨識真實的情緒,重新理解自己的價值與立場。
★這是一本兼具自我成長、深化交流,又可加強人際、職場能力的傾聽指南。
前言
1當周圍的人不再傾聽
2契合的感覺──傾聽的神經科學
3跟幼兒學習──因為好奇而聽
4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5人為什麼寧可跟狗說話──充耳不聞
6說話如龜,思考如兔──說與想的落差
7為什麼感覺像是被追殺──傾聽對立意見的時候
8大數據時代該怎麼聽──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9跟即興劇場學習傾聽──團隊成功的關鍵
10第三隻耳朵──主持人、總統和騙子的共同點
11腦中的聲音──傾聽自己與逃避自己
12支持型vs.轉移型──兩種不同形態的回應
13錘骨、砧骨和蹬骨──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
14當注意力超出預算時──分心上癮
15沉默值兩個銅板──無聲的力量
16為什麼八卦對人有益──傾聽的道德問題
17什麼時候該停止傾聽
結語
致謝
註釋
asnd
前言
1當周圍的人不再傾聽
2契合的感覺──傾聽的神經科學
3跟幼兒學習──因為好奇而聽
4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5人為什麼寧可跟狗說話──充耳不聞
6說話如龜,思考如兔──說與想的落差
7為什麼感覺像是被追殺──傾聽對立意見的時候
8大數據時代該怎麼聽──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9跟即興劇場學習傾聽──團隊成功的關鍵
10第三隻耳朵──主持人、總統和騙子的共同點
11腦中的聲音──傾聽自己與逃避自己
12支持型vs.轉移型──兩種不同形態的回應
13錘骨、砧骨和蹬骨──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
14當注意力超出預算時──分心上癮
15沉默值兩個銅板──無聲的力量
16為什麼八卦對人有益──傾聽的道德問題
17什麼時候該停止傾聽
結語
致謝
註釋
前言
1當周圍的人不再傾聽
2契合的感覺──傾聽的神經科學
3跟幼兒學習──因為好奇而聽
4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5人為什麼寧可跟狗說話──充耳不聞
6說話如龜,思考如兔──說與想的落差
7為什麼感覺像是被追殺──傾聽對立意見的時候
8大數據時代該怎麼聽──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9跟即興劇場學習傾聽──團隊成功的關鍵
10第三隻耳朵──主持人、總統和騙子的共同點
11腦中的聲音──傾聽自己與逃避自己
12支持型vs.轉移型──兩種不同形態的回應
13錘骨、砧骨和蹬骨──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
14當注意力超出預算時──分心上癮
15沉默值兩個銅板──無聲的力量
16為什麼八卦對人有益──傾聽的道德問題
17什麼時候該停止傾聽
結語
致謝
註釋
凱特‧墨菲(Kate Murphy)
記者,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法新社》及《德州月刊》,目前定居於德州休士頓。她寫的文章兼容並蓄,流傳甚廣,題材包羅萬象,舉凡健康、科技、科學、設計、技術、航空、商業、金融、時尚、餐飲、旅行和房地產,應有盡有。她擅長以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複雜難懂的題材,特別是人類互動背後的科學原理,幫助讀者瞭解人類行為的由來。此外,她也擁有商業飛行執照,受託前往偏遠地區報導時,即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