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書名:漫遊按讚藝術史]
在地作者群帶路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經典命題條條大路通藝術
用讀者視角,打開好奇&視野
▌按讚點閱轉分享=我們最想讀的藝術故事 ▌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更分享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
●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為何畫下台灣梅花鹿?
●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
●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
●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
●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
●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經典命題
●由「藝術史是什麼」開場,簡要介紹藝術史的疆域、素材和基本方法論。
●緊接的3個單元「創作意志」、「追尋認同」、「社會鏡像」,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和社會角色,分析他們如何發揮創造力,尋求文化認同,對於身處的時局提出省思和動人的圖像。
●除了探究藝術家,藝術史的關懷重心也擴及宏觀的歷史脈絡,因此「東西方相遇」、「風景印記」這兩單元討論文化衝擊和交流、自然環境和城鄉變遷的具體例證。
●最後,「收藏和市場」、「策展新挑戰」單元,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史在市場行銷、博物館展示的實際操作,從觀眾接受面和政治經濟的角度探索藝術史。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經典命題條條大路通藝術,認識藝術從好奇開始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在【不朽的青春】展覽看到百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作品,與台灣美術相關的主題,除了呼應外在展覽,更反映大家對台灣本土藝術的重視。有專業讀者對相關的佐證提出質疑或是企求得到更多資訊,例如訪談蔡家丘老師的專訪中,有讀者請教文中提到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們,熱情分享自己的好奇與知識。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到底藝術史在做什麼?誰適合來學藝術史?若用做菜比喻藝術史研究,某些食材總是賣到缺貨,有些卻乏人問津,終於有人帶領大家一窺堂奧。
●〈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難道精神分析的開山祖師也愛藝術史?他翻閱達文西的筆記,發現父親的缺席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而透過仔細觀察作品,他破解出米開朗基羅欲藉作品自我警惕,一改自己火爆性格。
●〈臥遊水中山色〉:沒想到水族箱造景跟藝術有關吧。日本造景大師天野尚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水畫意境,台灣設計師陳盈儒擅長從台灣原生自然環境汲取靈感。臥遊天地和水族造景有何關聯?明代文人的養魚技術和閒賞文化,其實不輸今人?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欣賞是本能?還是文化培養?正在博物館欣賞佛像的藝術史學者,聽著一旁觀光客對話:「看起來很破啊」、「舊的東西就是古董」,興起了對欣賞藝術的深入思考。覺得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有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中央大學藝研所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師生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將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前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為什麼你的劇本寫不下去?
你的對白為何很尷尬?
∖ 無論新手老手都想知道的70個寫作解方 ∕
指導超過10,000名寫作學員的
編劇教練東默農回答你 :
寫故事的人都在問卻沒人解答,那些最關鍵的小問題……
故事發想∣角色建立∣情節布局∣對白設計∣主題主旨
拆解故事劇本的創作難題
將大任務變成小任務
還告訴你
劇本格式怎麼寫,最能清楚傳達你的意念
▌不是教你編劇理論,而是教你開始成為編劇 ▌
不是理論,而是實戰。
學了很多編劇理論,仍遲遲無法下筆,或下筆了,卻常常遇到卡關或創作心結,導致作品無法成形?
寫故事會遇到的難題,東默農都懂。本書以Q&A的形式,以及輕鬆易懂的實例與系統化解說,帶你從無到有,走一遍「產出專業劇本」會遇到的 70 道關卡。從創意面的「故事發想」,到劇本血肉的「角色建立」「情節布局」「對白設計」,到專業面的「編劇修養」,再到技術面的「超實戰劇本格式」。
「寫劇本不是天馬行空,而是現實細節的有效組合」。書中,東默農將以最實戰的方式,告訴大家,劇本中的這些「細節」究竟該如何填滿,威力最大。
●故事發想──完整你的故事企劃
為什麼故事背景很豐富,卻仍寫不出來?
如何設定「角色」,好讓故事自動長出來?
想了開頭和結尾,中間怎麼寫?
寫故事應該先想「情節」還是「角色」?
想不出故事的結局怎麼辦?
●角色建立──完成角色設定與歷程
如何用「場景」塑造角色?
如何寫性格與自己不同的角色?
如何讓角色「亮相」,表現角色特質?
如何決定你的「主角」?
如何透過「角色小傳」定義角色,把角色想清楚?
●情節布局──寫出緊湊的作品
如何從無到有生出情節?
如何十七分鐘走到故事主梗?
「伏筆」怎麼埋,不破梗又能創造驚喜?
如何設計劇本高潮?
為什麼寫故事要先知道「結局」?
●對白設計──什麼才算「好對白」
「對白」怎麼寫,才能展現最好效果?
如何設計「場景」,讓對白合情合理?
別讓角色說出心裡話!如何寫「潛台詞」?
如何做「丟接」,讓角色互動更自然?
如何用「場景的節拍」,加強對白的推進功能?
●作為編劇──拆除寫故事的心理糾結
怎麼寫,才不會過度指導演員與導演?
如何寫好「分場大綱」讓故事影像化?
「劇本」怎麼寫,才能好讀又好用?
怎麼做劇本分析?如何用「故事零件」弄懂故事結構?
理論學得越多,越不知道該怎麼寫?
●劇本格式──專業與業餘的分野
台灣的劇本格式長什麼樣子?
你的劇本很為什麼很難讀?劇本寫作地雷有哪些?
「動作場景」如何描寫?
劇本中,「動作指示」到底該寫多細?
如何在劇本中使用「鏡頭」與「剪輯」技巧?
★寫作學員一致好評★
「老師對於劇本故事邏輯安排、角色塑造和互動的設計都有精闢、清楚的解說與介紹……整體來說,課程學到的技巧和專業知識,將能幫助寫作者更了編劇時的誤區和盲點,對於劇本寫作有長遠的幫助。」
------------------沈方榆
「從前會買很多教編劇的寫作書,可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後來偶然發現東默農老師的教學影片,淺顯易懂,所以買了老師的編劇書,現在也上了編劇課,我發現我能夠將腦海中的故事轉化成編劇的語言輸出……感謝老師給了我們編劇入門的門票。」
-----------------老樹
「確實剖析觀眾會被吸引到的關鍵,並提供許多創作時可使用的工具知識。」
-----------------邱o豪
「覺得同學提問和老師的回答非常精采。每一字句都是經驗談,讓我反思大學曾寫過的劇本,毫無結構但大膽創作,卻被打槍的過去……因為老師融入心理學,看劇看戲,往往能一針見血背後的目的和原因。」
----------------Che
「原本對編劇完全沒概念的我,居然在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下也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小故事,真是太神奇了!原本只是想增進文案企劃能力而報名,但聽了之後發現即使沒有要以編劇為業也能收穫良多。」
---------------鄭羽妡
在地作者群帶路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經典命題條條大路通藝術
用讀者視角,打開好奇&視野
▌按讚點閱轉分享=我們最想讀的藝術故事 ▌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更分享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
●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為何畫下台灣梅花鹿?
●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
●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
●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
●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
●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經典命題
●由「藝術史是什麼」開場,簡要介紹藝術史的疆域、素材和基本方法論。
●緊接的3個單元「創作意志」、「追尋認同」、「社會鏡像」,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和社會角色,分析他們如何發揮創造力,尋求文化認同,對於身處的時局提出省思和動人的圖像。
●除了探究藝術家,藝術史的關懷重心也擴及宏觀的歷史脈絡,因此「東西方相遇」、「風景印記」這兩單元討論文化衝擊和交流、自然環境和城鄉變遷的具體例證。
●最後,「收藏和市場」、「策展新挑戰」單元,帶領讀者了解藝術史在市場行銷、博物館展示的實際操作,從觀眾接受面和政治經濟的角度探索藝術史。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經典命題條條大路通藝術,認識藝術從好奇開始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在【不朽的青春】展覽看到百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作品,與台灣美術相關的主題,除了呼應外在展覽,更反映大家對台灣本土藝術的重視。有專業讀者對相關的佐證提出質疑或是企求得到更多資訊,例如訪談蔡家丘老師的專訪中,有讀者請教文中提到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們,熱情分享自己的好奇與知識。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到底藝術史在做什麼?誰適合來學藝術史?若用做菜比喻藝術史研究,某些食材總是賣到缺貨,有些卻乏人問津,終於有人帶領大家一窺堂奧。
●〈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難道精神分析的開山祖師也愛藝術史?他翻閱達文西的筆記,發現父親的缺席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而透過仔細觀察作品,他破解出米開朗基羅欲藉作品自我警惕,一改自己火爆性格。
●〈臥遊水中山色〉:沒想到水族箱造景跟藝術有關吧。日本造景大師天野尚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水畫意境,台灣設計師陳盈儒擅長從台灣原生自然環境汲取靈感。臥遊天地和水族造景有何關聯?明代文人的養魚技術和閒賞文化,其實不輸今人?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欣賞是本能?還是文化培養?正在博物館欣賞佛像的藝術史學者,聽著一旁觀光客對話:「看起來很破啊」、「舊的東西就是古董」,興起了對欣賞藝術的深入思考。覺得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有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中央大學藝研所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師生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將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前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前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為什麼你的劇本寫不下去?
你的對白為何很尷尬?
∖ 無論新手老手都想知道的70個寫作解方 ∕
指導超過10,000名寫作學員的
編劇教練東默農回答你 :
寫故事的人都在問卻沒人解答,那些最關鍵的小問題……
故事發想∣角色建立∣情節布局∣對白設計∣主題主旨
拆解故事劇本的創作難題
將大任務變成小任務
還告訴你
劇本格式怎麼寫,最能清楚傳達你的意念
▌不是教你編劇理論,而是教你開始成為編劇 ▌
不是理論,而是實戰。
學了很多編劇理論,仍遲遲無法下筆,或下筆了,卻常常遇到卡關或創作心結,導致作品無法成形?
寫故事會遇到的難題,東默農都懂。本書以Q&A的形式,以及輕鬆易懂的實例與系統化解說,帶你從無到有,走一遍「產出專業劇本」會遇到的 70 道關卡。從創意面的「故事發想」,到劇本血肉的「角色建立」「情節布局」「對白設計」,到專業面的「編劇修養」,再到技術面的「超實戰劇本格式」。
「寫劇本不是天馬行空,而是現實細節的有效組合」。書中,東默農將以最實戰的方式,告訴大家,劇本中的這些「細節」究竟該如何填滿,威力最大。
●故事發想──完整你的故事企劃
為什麼故事背景很豐富,卻仍寫不出來?
如何設定「角色」,好讓故事自動長出來?
想了開頭和結尾,中間怎麼寫?
寫故事應該先想「情節」還是「角色」?
想不出故事的結局怎麼辦?
●角色建立──完成角色設定與歷程
如何用「場景」塑造角色?
如何寫性格與自己不同的角色?
如何讓角色「亮相」,表現角色特質?
如何決定你的「主角」?
如何透過「角色小傳」定義角色,把角色想清楚?
●情節布局──寫出緊湊的作品
如何從無到有生出情節?
如何十七分鐘走到故事主梗?
「伏筆」怎麼埋,不破梗又能創造驚喜?
如何設計劇本高潮?
為什麼寫故事要先知道「結局」?
●對白設計──什麼才算「好對白」
「對白」怎麼寫,才能展現最好效果?
如何設計「場景」,讓對白合情合理?
別讓角色說出心裡話!如何寫「潛台詞」?
如何做「丟接」,讓角色互動更自然?
如何用「場景的節拍」,加強對白的推進功能?
●作為編劇──拆除寫故事的心理糾結
怎麼寫,才不會過度指導演員與導演?
如何寫好「分場大綱」讓故事影像化?
「劇本」怎麼寫,才能好讀又好用?
怎麼做劇本分析?如何用「故事零件」弄懂故事結構?
理論學得越多,越不知道該怎麼寫?
●劇本格式──專業與業餘的分野
台灣的劇本格式長什麼樣子?
你的劇本很為什麼很難讀?劇本寫作地雷有哪些?
「動作場景」如何描寫?
劇本中,「動作指示」到底該寫多細?
如何在劇本中使用「鏡頭」與「剪輯」技巧?
★寫作學員一致好評★
「老師對於劇本故事邏輯安排、角色塑造和互動的設計都有精闢、清楚的解說與介紹……整體來說,課程學到的技巧和專業知識,將能幫助寫作者更了編劇時的誤區和盲點,對於劇本寫作有長遠的幫助。」
------------------沈方榆
「從前會買很多教編劇的寫作書,可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後來偶然發現東默農老師的教學影片,淺顯易懂,所以買了老師的編劇書,現在也上了編劇課,我發現我能夠將腦海中的故事轉化成編劇的語言輸出……感謝老師給了我們編劇入門的門票。」
-----------------老樹
「確實剖析觀眾會被吸引到的關鍵,並提供許多創作時可使用的工具知識。」
-----------------邱o豪
「覺得同學提問和老師的回答非常精采。每一字句都是經驗談,讓我反思大學曾寫過的劇本,毫無結構但大膽創作,卻被打槍的過去……因為老師融入心理學,看劇看戲,往往能一針見血背後的目的和原因。」
----------------Che
「原本對編劇完全沒概念的我,居然在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下也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小故事,真是太神奇了!原本只是想增進文案企劃能力而報名,但聽了之後發現即使沒有要以編劇為業也能收穫良多。」
---------------鄭羽妡
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asnd 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askw 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asnd 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askw 序
1 藝術史是什麼
1-1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 梁云繻
1-2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另闢蹊徑 張靜思
1-3 藝術是與社會相伴而生的產物:藝術社會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謝宜君
1-4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GOOGLE MAP:視覺記憶虛擬的想像美術館 吳方正
2 創作意志
2-1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何嘉誼
2-2 你累了嗎?走出倦怠的藝術工作觀 曾少千
2-3 偽閉關、真微觀的攝影創作 許綺玲
2-4 謝德慶式的一年不曾發生 王聖閎
3 追尋認同
3-1 學習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 顏娟英
3-2 致美麗之島台灣: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 鈴木惠可
3-3 千言萬語:陳植棋的明信片 蔡家丘
3-4 台灣農村美如畫:談何慧光1966的《農忙》 陳德馨
4 社會鏡像
4-1 風化還是俗畫?從風俗畫的演變看庶民力量的崛起 盧穎
4-2 安那其的理想:《和諧的時光》 曾少千
4-3 另一種「審查」:當繪畫寫生的自由與軍事機密衝突時 劉錡豫
4-4 顆顆芒果恩情深,心心向著紅太陽:文革時期芒果崇拜的視覺語彙 林芝禾
4-5 從抗爭到仕紳化:柏林街頭藝術 郭書瑄
5 東西方相遇
5-1 圖以載道:十九至二十世紀西方在華的宣教海報 黃柏華
5-2 跑馬?馬跑?十九世紀中西畫家對上海賽馬的異趣描繪 周芳美
5-3 西化與品味:古希臘建築元素在台灣 許家琳
5-4 當東方遇見西方:畫家廖繼春1960年代遊歷美國的藝術衝擊 陳曼華
6 風景印記
6-1 臥遊水中山色:水族箱造景與山水畫論 黃靖軒
6-2 遊歷英國鄉間別墅 謝佳娟
6-3 鄉、鎮、農、工:十七到二十世紀的西方風景畫 張琳
6-4 嚮往遠東:從手工上色蛋白照片探日本風景印象的形塑 張維晏
6-5 東洋畫家呂鐵州與《鹿圖》之謎 黃琪惠
7 收藏和市場
7-1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 林晏
7-2 超級畫商李歐.卡斯特里的藝術網絡 鄭惠文
7-3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由故宮南院一尊作品談起 巫佩蓉
7-4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 顏娟英
8 策展新挑戰
8-1 宗教迷信與藝術自由:1985年.張建富事件 陳曼華
8-2 「學藝員是禍根?」:談日本博物館文化教育與觀光推廣之兩難 林怡利
8-3 依附於二戰記憶的歷史場域再造:反思新加坡樟宜禮拜堂與博物館的展示 周亞澄
8-4 番薯看展覽:《愛德華・霍普和美國飯店》的策展、行銷、延伸閱讀 蕃薯王
8-5 從展覽陳述到策展的論述:關於《策展文化與文化策展》 陳慧盈
2016年9月誕生,由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創立的共筆部落格。以平易近人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作者群網羅台灣及海內外華人圈的藝術學者及愛好者。
Details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Eligible to write reviews after purchasing products or add to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