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歷史的錯判引爆政治風暴,誰才是真正的輸家?
美國是「誤判」中國,還是從來不曾理解中國?
「這是一道考古題,但本書舊題新解,引人入勝,
帶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關懷。」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1949年底開始,美國國會就國民黨政權丟掉大陸,展開了一場「誰丟失了中國」的政治責難,由此展開了激烈的政黨鬥爭和持續的政治審查。期間湧現出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把嚴肅的政治和道德追責引向了一場政治迫害運動,最終使得「美國為何失去了中國」的問題被掩埋在恐懼與譴責之中,沒有獲得應有的反思與總結。
本書從美國理想主義外交傳統(威爾遜主義)、民主黨政府的對華政策(羅斯福和杜魯門)、左翼知識人(斯諾、拉鐵摩爾和費正清等)對中國和中共的誤判中,探討美國「失去」中國的政治和思想根源。這不只是一次歷史回溯,還原歷史真相,更是一場針對「理解的失敗」所展開的深度思辨,揭示了美國如何在誤解中構築中國政策,又如何在後來的反思中,重新調整對華態度。
在今日中美關係再度處於對抗與接觸的十字路口,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答案,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在誤解中製造敵意,又該如何在反思中尋求理解,也是對當下美中關係的警示。
美國是「誤判」中國,還是從來不曾理解中國?
「這是一道考古題,但本書舊題新解,引人入勝,
帶入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關懷。」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1949年底開始,美國國會就國民黨政權丟掉大陸,展開了一場「誰丟失了中國」的政治責難,由此展開了激烈的政黨鬥爭和持續的政治審查。期間湧現出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把嚴肅的政治和道德追責引向了一場政治迫害運動,最終使得「美國為何失去了中國」的問題被掩埋在恐懼與譴責之中,沒有獲得應有的反思與總結。
本書從美國理想主義外交傳統(威爾遜主義)、民主黨政府的對華政策(羅斯福和杜魯門)、左翼知識人(斯諾、拉鐵摩爾和費正清等)對中國和中共的誤判中,探討美國「失去」中國的政治和思想根源。這不只是一次歷史回溯,還原歷史真相,更是一場針對「理解的失敗」所展開的深度思辨,揭示了美國如何在誤解中構築中國政策,又如何在後來的反思中,重新調整對華態度。
在今日中美關係再度處於對抗與接觸的十字路口,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答案,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如何在誤解中製造敵意,又該如何在反思中尋求理解,也是對當下美中關係的警示。
引言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一、重問「誰丟失了中國?」
美中關係白皮書:無可奈何的供狀?
麥卡錫主義:罔顧政治問責的政治迫害
謝偉思的反思:在中國失去的機會
來自拉鐵摩爾的自我辯護與反擊
尼克森訪華:美國再次擁有中國?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究竟誰誤解了中共?
二、決定總統外交政策的倫理與政治
威爾遜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羅斯福在雅爾達製造的中國難題
杜魯門主義:路徑依賴下的對華困境
三、美國將軍的中國經驗和外交使命——從馬歇爾到史迪威與赫爾利
總統軍事顧問的外交使命
「史迪威事件」: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
赫爾利使華:聯合政府的陷阱
馬歇爾的調停之路:重蹈赫爾利覆轍
四、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價值觀維度——用喬治.凱南「對勘」謝偉思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及其問題
喬治.凱南的「圍堵」理論
謝偉思「職業外交」的價值觀局限
凱南「圍堵」理論在中國的認識盲區
五、美國誤判中國的輿論之源——從斯諾到白修德和貝爾登
誰在塑造「美國的中國形象」?
斯諾:報導紅色中國的首席記者
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粉碎「蔣介石神話」
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的認識盲區
六、美國誤判中國的史學之源——從拉鐵摩爾到費正清
歷史學家「思想」對總統的影響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上)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上)——思想與時代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中)——理論建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下)——反思與自我批判
結語 誰「誤判」了中國? 中美「注定一戰」?
附錄 中國共產主義向何處去?——重溫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蘇聯的失敗是共產主義的徹底失敗?——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從「收縮與調適」到「逆轉與對抗」——以沈大偉的「共產主義黨國」研究為例
中美之間的「雙重賭局」:誰是贏家?——以藍普頓的「中國力量」研究為例
「新加坡經驗」與「中國的選擇」——以馬凱碩的相關研究為例
後記
參考文獻asnd 引言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一、重問「誰丟失了中國?」
美中關係白皮書:無可奈何的供狀?
麥卡錫主義:罔顧政治問責的政治迫害
謝偉思的反思:在中國失去的機會
來自拉鐵摩爾的自我辯護與反擊
尼克森訪華:美國再次擁有中國?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究竟誰誤解了中共?
二、決定總統外交政策的倫理與政治
威爾遜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羅斯福在雅爾達製造的中國難題
杜魯門主義:路徑依賴下的對華困境
三、美國將軍的中國經驗和外交使命——從馬歇爾到史迪威與赫爾利
總統軍事顧問的外交使命
「史迪威事件」: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
赫爾利使華:聯合政府的陷阱
馬歇爾的調停之路:重蹈赫爾利覆轍
四、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價值觀維度——用喬治.凱南「對勘」謝偉思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及其問題
喬治.凱南的「圍堵」理論
謝偉思「職業外交」的價值觀局限
凱南「圍堵」理論在中國的認識盲區
五、美國誤判中國的輿論之源——從斯諾到白修德和貝爾登
誰在塑造「美國的中國形象」?
斯諾:報導紅色中國的首席記者
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粉碎「蔣介石神話」
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的認識盲區
六、美國誤判中國的史學之源——從拉鐵摩爾到費正清
歷史學家「思想」對總統的影響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上)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上)——思想與時代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中)——理論建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下)——反思與自我批判
結語 誰「誤判」了中國? 中美「注定一戰」?
附錄 中國共產主義向何處去?——重溫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蘇聯的失敗是共產主義的徹底失敗?——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從「收縮與調適」到「逆轉與對抗」——以沈大偉的「共產主義黨國」研究為例
中美之間的「雙重賭局」:誰是贏家?——以藍普頓的「中國力量」研究為例
「新加坡經驗」與「中國的選擇」——以馬凱碩的相關研究為例
後記
參考文獻askw 引言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一、重問「誰丟失了中國?」
美中關係白皮書:無可奈何的供狀?
麥卡錫主義:罔顧政治問責的政治迫害
謝偉思的反思:在中國失去的機會
來自拉鐵摩爾的自我辯護與反擊
尼克森訪華:美國再次擁有中國?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究竟誰誤解了中共?
二、決定總統外交政策的倫理與政治
威爾遜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羅斯福在雅爾達製造的中國難題
杜魯門主義:路徑依賴下的對華困境
三、美國將軍的中國經驗和外交使命——從馬歇爾到史迪威與赫爾利
總統軍事顧問的外交使命
「史迪威事件」: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
赫爾利使華:聯合政府的陷阱
馬歇爾的調停之路:重蹈赫爾利覆轍
四、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價值觀維度——用喬治.凱南「對勘」謝偉思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及其問題
喬治.凱南的「圍堵」理論
謝偉思「職業外交」的價值觀局限
凱南「圍堵」理論在中國的認識盲區
五、美國誤判中國的輿論之源——從斯諾到白修德和貝爾登
誰在塑造「美國的中國形象」?
斯諾:報導紅色中國的首席記者
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粉碎「蔣介石神話」
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的認識盲區
六、美國誤判中國的史學之源——從拉鐵摩爾到費正清
歷史學家「思想」對總統的影響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上)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上)——思想與時代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中)——理論建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下)——反思與自我批判
結語 誰「誤判」了中國? 中美「注定一戰」?
附錄 中國共產主義向何處去?——重溫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蘇聯的失敗是共產主義的徹底失敗?——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從「收縮與調適」到「逆轉與對抗」——以沈大偉的「共產主義黨國」研究為例
中美之間的「雙重賭局」:誰是贏家?——以藍普頓的「中國力量」研究為例
「新加坡經驗」與「中國的選擇」——以馬凱碩的相關研究為例
後記
參考文獻
一、重問「誰丟失了中國?」
美中關係白皮書:無可奈何的供狀?
麥卡錫主義:罔顧政治問責的政治迫害
謝偉思的反思:在中國失去的機會
來自拉鐵摩爾的自我辯護與反擊
尼克森訪華:美國再次擁有中國?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究竟誰誤解了中共?
二、決定總統外交政策的倫理與政治
威爾遜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羅斯福在雅爾達製造的中國難題
杜魯門主義:路徑依賴下的對華困境
三、美國將軍的中國經驗和外交使命——從馬歇爾到史迪威與赫爾利
總統軍事顧問的外交使命
「史迪威事件」: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
赫爾利使華:聯合政府的陷阱
馬歇爾的調停之路:重蹈赫爾利覆轍
四、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價值觀維度——用喬治.凱南「對勘」謝偉思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及其問題
喬治.凱南的「圍堵」理論
謝偉思「職業外交」的價值觀局限
凱南「圍堵」理論在中國的認識盲區
五、美國誤判中國的輿論之源——從斯諾到白修德和貝爾登
誰在塑造「美國的中國形象」?
斯諾:報導紅色中國的首席記者
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粉碎「蔣介石神話」
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的認識盲區
六、美國誤判中國的史學之源——從拉鐵摩爾到費正清
歷史學家「思想」對總統的影響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上)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上)——思想與時代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中)——理論建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下)——反思與自我批判
結語 誰「誤判」了中國? 中美「注定一戰」?
附錄 中國共產主義向何處去?——重溫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蘇聯的失敗是共產主義的徹底失敗?——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從「收縮與調適」到「逆轉與對抗」——以沈大偉的「共產主義黨國」研究為例
中美之間的「雙重賭局」:誰是贏家?——以藍普頓的「中國力量」研究為例
「新加坡經驗」與「中國的選擇」——以馬凱碩的相關研究為例
後記
參考文獻asnd 引言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一、重問「誰丟失了中國?」
美中關係白皮書:無可奈何的供狀?
麥卡錫主義:罔顧政治問責的政治迫害
謝偉思的反思:在中國失去的機會
來自拉鐵摩爾的自我辯護與反擊
尼克森訪華:美國再次擁有中國?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究竟誰誤解了中共?
二、決定總統外交政策的倫理與政治
威爾遜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羅斯福在雅爾達製造的中國難題
杜魯門主義:路徑依賴下的對華困境
三、美國將軍的中國經驗和外交使命——從馬歇爾到史迪威與赫爾利
總統軍事顧問的外交使命
「史迪威事件」: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
赫爾利使華:聯合政府的陷阱
馬歇爾的調停之路:重蹈赫爾利覆轍
四、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價值觀維度——用喬治.凱南「對勘」謝偉思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及其問題
喬治.凱南的「圍堵」理論
謝偉思「職業外交」的價值觀局限
凱南「圍堵」理論在中國的認識盲區
五、美國誤判中國的輿論之源——從斯諾到白修德和貝爾登
誰在塑造「美國的中國形象」?
斯諾:報導紅色中國的首席記者
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粉碎「蔣介石神話」
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的認識盲區
六、美國誤判中國的史學之源——從拉鐵摩爾到費正清
歷史學家「思想」對總統的影響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上)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上)——思想與時代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中)——理論建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下)——反思與自我批判
結語 誰「誤判」了中國? 中美「注定一戰」?
附錄 中國共產主義向何處去?——重溫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蘇聯的失敗是共產主義的徹底失敗?——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從「收縮與調適」到「逆轉與對抗」——以沈大偉的「共產主義黨國」研究為例
中美之間的「雙重賭局」:誰是贏家?——以藍普頓的「中國力量」研究為例
「新加坡經驗」與「中國的選擇」——以馬凱碩的相關研究為例
後記
參考文獻askw 引言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一、重問「誰丟失了中國?」
美中關係白皮書:無可奈何的供狀?
麥卡錫主義:罔顧政治問責的政治迫害
謝偉思的反思:在中國失去的機會
來自拉鐵摩爾的自我辯護與反擊
尼克森訪華:美國再次擁有中國?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究竟誰誤解了中共?
二、決定總統外交政策的倫理與政治
威爾遜主義: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羅斯福在雅爾達製造的中國難題
杜魯門主義:路徑依賴下的對華困境
三、美國將軍的中國經驗和外交使命——從馬歇爾到史迪威與赫爾利
總統軍事顧問的外交使命
「史迪威事件」:美國對華政策的轉折點
赫爾利使華:聯合政府的陷阱
馬歇爾的調停之路:重蹈赫爾利覆轍
四、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價值觀維度——用喬治.凱南「對勘」謝偉思
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及其問題
喬治.凱南的「圍堵」理論
謝偉思「職業外交」的價值觀局限
凱南「圍堵」理論在中國的認識盲區
五、美國誤判中國的輿論之源——從斯諾到白修德和貝爾登
誰在塑造「美國的中國形象」?
斯諾:報導紅色中國的首席記者
白修德:《中國的驚雷》粉碎「蔣介石神話」
貝爾登:《中國震撼世界》的認識盲區
六、美國誤判中國的史學之源——從拉鐵摩爾到費正清
歷史學家「思想」對總統的影響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上)
拉鐵摩爾:歷史學家迷失於現實政治(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上)——思想與時代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中)——理論建構
費正清的中國革命史觀批判(下)——反思與自我批判
結語 誰「誤判」了中國? 中美「注定一戰」?
附錄 中國共產主義向何處去?——重溫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蘇聯的失敗是共產主義的徹底失敗?——布里辛斯基的「大失敗」理論
從「收縮與調適」到「逆轉與對抗」——以沈大偉的「共產主義黨國」研究為例
中美之間的「雙重賭局」:誰是贏家?——以藍普頓的「中國力量」研究為例
「新加坡經驗」與「中國的選擇」——以馬凱碩的相關研究為例
後記
參考文獻
榮劍
榮劍,1957年出生於中國浙江定海,1978-1982年在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本科,1983-1989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研究所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990年至今下海經商,創辦北京錦都藝術中心。近十幾年來的主要學術成果有〈論中國封建主義問題〉(《文史哲》,2008)、〈論歷史觀與歷史價值觀——對中國史學理論若干前提性問題的再認識〉(《中國社會科學》,2010)、〈從啟蒙知識分子到公共知識分子〉(香港《二十一世紀》,2019)、〈為革命招魂?——評汪暉新著《世紀的誕生》〉(《思想》雜誌,2021)等多篇論文,著有《山重水複的中國:榮劍演講及對話錄》(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世紀的歧路:左翼共同體批判》上卷(美國紐約博登書屋,2020)、《現代中國精神史的考察》(日本白水社,2023)。
榮劍,1957年出生於中國浙江定海,1978-1982年在山東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讀本科,1983-1989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研究所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990年至今下海經商,創辦北京錦都藝術中心。近十幾年來的主要學術成果有〈論中國封建主義問題〉(《文史哲》,2008)、〈論歷史觀與歷史價值觀——對中國史學理論若干前提性問題的再認識〉(《中國社會科學》,2010)、〈從啟蒙知識分子到公共知識分子〉(香港《二十一世紀》,2019)、〈為革命招魂?——評汪暉新著《世紀的誕生》〉(《思想》雜誌,2021)等多篇論文,著有《山重水複的中國:榮劍演講及對話錄》(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世紀的歧路:左翼共同體批判》上卷(美國紐約博登書屋,2020)、《現代中國精神史的考察》(日本白水社,2023)。
Details
Review
0 ratings
1 stars
0%
2 stars
0%
3 stars
0%
4 stars
0%
5 stars
0%
Write a review
Eligible to write reviews after purchasing products or add to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