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今藝術&投資 394期 / 2025年7月號

出版日期:2025/07/01
出版:典藏
語言:繁體中文(台灣)
檔案格式: PDF
頁數:100

月費吃到飽

每月91元起
立即訂閱
※站內所有提供的內容皆為電子書版本。

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
------
本次專題的設計理念為:「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這一世我要____。」靈感取自近年通俗小說(或是短影音)中「重生」敘事的流行語境,試圖讓讀者重新思考:如果再走一次藝術之路,會怎麼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奔向純粹的創作,還是選擇能獲得更多收入的職涯規劃?

因此,本次專題邀請六位創作者—陳肇驊、張辰申、李屏宜、李杰恩、陳政道與鍾瓊儀——分享在工作與創作之間的協商與取捨。透過他們的經驗,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幅關於當代藝術職涯的立體圖像,也思考,在當代「以藝術為業」,或者是說「創作」意味著什麼?而不論身處何種位置,我們又如何持續創作?(企劃/李京樺)

章節目錄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16 以觀展為思想體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18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 亟待再定位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二)∣王嘉驥
20 撤銷古蹟的「花蓮王」有沒有違法?∣蕭文杰
22 i在臺南・藝起回家∣洪三雄
24 不要有偏見∣姚謙
26 重磅遠客來了,埃利亞松的「好奇旅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28 為藝術鞠躬盡瘁的艋舺青年 林華嵩與《淡水之濱》∣吳謹為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32 三年醞釀,全臺首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現身臺北市太平國小∣編輯部
34 書畫新辯與品牌連線:異雲書屋與思文閣的策展實驗∣嚴瀟瀟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36 「崇高」的迴響 透納與當代藝術的對話新視角∣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40 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 這一世我要________∣李京樺
42 創意何方?藝術畢業生的迷茫與可能的想像∣朱貽安
46 藝術工作、創作焦慮與未來想像 藝術科系在學學生與藝術從業者問卷調查概覽∣李京樺
50 創作並非仰賴每次的爆發,而是好好生活的支撐 陳肇驊,「協作者」的技術與其失語∣李京樺
53 把生命獻給藝術,才知道餘裕才是創作的起點 張辰申從堅信到幻滅的「藝術家」之夢∣李京樺
56 創作vs生存:不必然要「重啟人生」才能成為藝術家 專訪多棲創作者李杰恩∣陳思宇
59 以纖維的柔韌,織就品牌經營與個人創作並行的表與裡 鍾瓊儀,從個人書寫到群體共創的手作轉譯∣楊椀茹
62 「我是正在扮演策展人的一位藝術家。」 陳政道與邁入十週年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章郡榕
65 絕美不必屏息:李屏宜白日事行政,夕暮依色墨∣陳賦
68 在藝術與生活之間 不燃盡自己,也沒有關係∣李京樺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0 法蘭西斯・培根與聖西門的眺望 大阪萬國博覽會的未來想像∣沈伯丞
76 無所不在的身體、環境、資訊及數據 李亦凡與張永達在法國里昂維勒班當代藝術中心的雙個展∣蔡牧容
80 理論─小說與法醫建築的虛構政治學 從許哲瑜「災變論」說起∣印卡
84 真實森林中的尋找與研究 那些在「紀實」邊界重思真相與想像力的創作∣詹育杰
88 保羅・德爾沃讓拍賣市場再次熱絡起來∣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一樹如何成林 安卓藝術15週年特展「生命樹」∣嚴瀟瀟
92 可控不可控之間我們完整:黃雅珊個展「1」∣袁嘉駿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94 辯證可愛之徒勞:陳汶慶「在虛景中遠行」的遊戲視域∣陳賦

看更多
收起來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16 以觀展為思想體操∣嚴瀟瀟

◎ COLUMN 今專欄
18 使命不清或已失去使命? 亟待再定位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二)∣王嘉驥
20 撤銷古蹟的「花蓮王」有沒有違法?∣蕭文杰
22 i在臺南・藝起回家∣洪三雄
24 不要有偏見∣姚謙
26 重磅遠客來了,埃利亞松的「好奇旅程」∣簡秀枝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28 為藝術鞠躬盡瘁的艋舺青年 林華嵩與《淡水之濱》∣吳謹為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劃
32 三年醞釀,全臺首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現身臺北市太平國小∣編輯部
34 書畫新辯與品牌連線:異雲書屋與思文閣的策展實驗∣嚴瀟瀟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36 「崇高」的迴響 透納與當代藝術的對話新視角∣朱貽安

◎ FEATURE 專題企畫
40 我重生了,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 這一世我要________∣李京樺
42 創意何方?藝術畢業生的迷茫與可能的想像∣朱貽安
46 藝術工作、創作焦慮與未來想像 藝術科系在學學生與藝術從業者問卷調查概覽∣李京樺
50 創作並非仰賴每次的爆發,而是好好生活的支撐 陳肇驊,「協作者」的技術與其失語∣李京樺
53 把生命獻給藝術,才知道餘裕才是創作的起點 張辰申從堅信到幻滅的「藝術家」之夢∣李京樺
56 創作vs生存:不必然要「重啟人生」才能成為藝術家 專訪多棲創作者李杰恩∣陳思宇
59 以纖維的柔韌,織就品牌經營與個人創作並行的表與裡 鍾瓊儀,從個人書寫到群體共創的手作轉譯∣楊椀茹
62 「我是正在扮演策展人的一位藝術家。」 陳政道與邁入十週年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畫」∣章郡榕
65 絕美不必屏息:李屏宜白日事行政,夕暮依色墨∣陳賦
68 在藝術與生活之間 不燃盡自己,也沒有關係∣李京樺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70 法蘭西斯・培根與聖西門的眺望 大阪萬國博覽會的未來想像∣沈伯丞
76 無所不在的身體、環境、資訊及數據 李亦凡與張永達在法國里昂維勒班當代藝術中心的雙個展∣蔡牧容
80 理論─小說與法醫建築的虛構政治學 從許哲瑜「災變論」說起∣印卡
84 真實森林中的尋找與研究 那些在「紀實」邊界重思真相與想像力的創作∣詹育杰
88 保羅・德爾沃讓拍賣市場再次熱絡起來∣Artprice.com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90 一樹如何成林 安卓藝術15週年特展「生命樹」∣嚴瀟瀟
92 可控不可控之間我們完整:黃雅珊個展「1」∣袁嘉駿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94 辯證可愛之徒勞:陳汶慶「在虛景中遠行」的遊戲視域∣陳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