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Highlight

某些腸道細菌可以產生神經傳導物質:鏈球菌(Streptococcus)和念珠菌(Candida)可產生血清素,刺激腸道收縮。芽孢桿菌(Bacill...
Location 6
0
一項研究顯示,在動物模型中,精神壓力會導致「益菌」(乳桿菌和雙歧桿菌)數量的減少
Location 6
0
情感與皮膚紅斑、蕁麻疹、皮膚炎之間,透過胃腸道生理機能的重要關聯」
Location 6
0
人體的腸道微生物是分解及代謝食物的關鍵。它們把膳食纖維發酵成短鏈脂肪酸,讓人體吸收並產生抗炎特質
Location 6
0
微生態失調扭曲了免疫系統,導致「皮膚─腸道─關節」關係中出現發炎現象,加劇乾癬性關節炎(psoriatic arthritis,乾癬患者身...
Location 6
0
異常的腸道微生物相也會對皮膚的免疫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失衡,亦即所謂的「腸道微生態失調」(gut dysbiosis),會...
Location 6
0
益生元不含細菌,而是由支持「益菌」生長及改變腸道環境的不可消化元素所組成的。例如,水果、蔬菜、穀物中發現的膳食纖維,就...
Location 6
0
腸道中數十億細菌所產生的漣漪效應,會透過不同的途徑傳到皮膚表面。第一種途徑是改變免疫系統
Location 6
0
二○一八年,一組法國研究人員發現,破壞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相,會增加皮膚的過敏反應頻率與嚴重程度
Location 6
0
的大規模研究顯示,含有乳桿菌與雙歧桿菌混合物的益生菌,確實可以改善兒童的濕疹症狀。註111同樣明顯的是,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
Location 6
0
Copyright © Nuazure Innovative Technology Co., Ltd. & HK Renasci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ubu-web-3.9.0.2020092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