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題**:以無手機時代的台灣生活為核心,探討1980年代的簡單生活如何啟發現代人找回專注、人際連結與內在滿足。本書透過鮮活的故事、歷史資料與現代對比,勾勒出一個沒有即時通訊與社群媒體的純粹年代,引導讀者反思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耐心、創意與記憶力。從書信的漫長等待到街角電話亭的排隊記憶,從鄰里串門的溫暖到公園野餐的笑聲,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懷舊,更是一場對數位時代的深刻反思。
**章節亮點**:每章以一個虛構卻真實的場景開場,結合歷史數據與訪談,重現1980年代台灣的日常。例如,讀者將跟隨少女寫下夜市見聞的書信,體驗等待回信的期待;走進街角電話亭,感受投幣通話的儀式感;參與眷村的串門互動,品嚐滷味分享的溫情;或在早餐店翻閱報紙,聆聽廣播的慢速資訊。書中穿插的「時光練習」是一大亮點,如關閉手機一小時、寫一封手寫信或用紙本行事曆計畫一天,讓讀者親身感受無數位干擾的平靜。這些練習不僅增強可讀性,也提供實用的數位排毒方法。書末的結語與後記,則透過作者的童年日記與現代實驗,總結1980年代的智慧如何應用於今日。
**適合讀者**:本書特別適合50至70歲的懷舊者,他們能從書中重溫電話亭、錄音帶與夜市的青春記憶,喚起對人情味的共鳴。對於20至40歲的數位原住民,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了解父母輩生活的窗口,幫助他們理解科技如何改變社交與專注力。對於感到資訊過載或人際疏離的現代人,書中的實踐建議能引導他們找回生活的溫度。此外,文化與歷史愛好者也將被書中的1980年代台灣資料吸引,這些資料涵蓋郵政、電信與社會調查,呈現豐富的時代圖景。
**實用價值**:通過生動的故事與實用的「時光練習」,讀者能學會在數位時代找回專注與平衡。書中強調的「少即是多」哲學,提醒我們幸福來自真誠的互動與簡單的快樂,而非無盡的選擇。讀者將獲得實用的數位排毒方法,如關閉通知、面對面交流或手寫日記,從而減輕科技帶來的焦慮。同時,書中的歷史洞察與現代對比,讓讀者重新審視耐心、創意與記憶力的價值,啟發他們在快節奏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這本書不僅是一場懷舊之旅,更是一份實用的生活指南,適合每一個渴望簡單與真誠的人。
**獨特視角**:本書將1980年代的台灣生活與2025年的數位時代並置,透過虛構角色的故事與真實的歷史資料,呈現兩種生活方式的得與失。其對「慢生活」的推崇與對「數位排毒」的實踐建議,使其在當代文化反思類書籍中獨樹一幟。無論是想重溫過去的美好,還是尋求現代生活的解方,這本書都將帶你穿越時光,找到屬於你的簡單幸福。